其实,从心底上,赵曦并不太重视河湟的战略目的,反倒侧重于西域商路的开通、棉花的推广以及羊毛纺织对西夏的影响。

    怎么说呢,原本的历史,西夏在北辽、西夏、大宋三国中,是灭国最晚的一个,并且还导致了一代天骄成吉思的陨落。

    赵曦不是历史学家,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。所以,赵曦在考虑三五年后对北辽还是对西夏开战,他有点做不准。

    要说规模,不管是北辽还是大宋,甚至连大理都要比西夏大。

    可要说战力,雁门之战赵曦没有亲临,无法对西夏和北辽进行对比。可从狄青、种鄂、郭逵的反映,都认为北辽的战力要若于西夏。

    就是老护卫营的曹霖等人也有如此说法。

    想想西夏的地域,北辽、大宋、回纥、吐蕃……西夏的疆域在诸国的包围中,成就了西夏善战的本能。

    这可能是西夏国祚长久的原因。

    原本的历史,因为王韶开边成功,又有王安石变法的成果,大宋有五路伐夏一说,一样是功败垂成。

    有了新军和火器,赵曦不认为西夏还能挡得住五路攻伐。

    只不过现在国朝的兵力真不足以灭国。所以,才有了王韶开边河湟以抚为主,以剿为辅。

    看来成效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
    王韶的奏对是所有进京臣工中时间最长的,甚至还被官阶赐膳了。

    一直到后晌,赵曦把整个内阁一并召进勤政殿议事…~

    “兵力不足呀!”

    王安石感觉很遗憾。他是王韶开边河湟的支持者,还是强力支持者,如今王韶能取得这样的大的成效,他真有点与有荣焉的感觉。